本期主题
创新创业
第四期受邀嘉宾为社会枢纽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助理教授侯韵老师,参与者有来自各枢纽和教学中心的多位老师、教职员工、学生及校友会成员。
谢丹阳老师强调到,推出“火花BBC·悠然午餐会”活动,是对跨学科研究实践的多元尝试,意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进行丰富的交流与分享。
本期主题:创新创业的那些事儿
重点话题:
▶ 战略管理视角看“创新创业”
▶ IP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 科研与组织创新的融合
▶ 创业者特质——成长环境的影响
▶ 风险投资更看重什么
战略管理视角
看“创新创业”
活动伊始,谢丹阳老师首先邀请侯韵老师介绍“创新创业”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X:
首先我们用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请介绍一下你这个学科主要的研究问题是什么?
答:
作为strategy scholar(战略管理学者),我们最重要的研究问题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企业performance(绩效)的差异”。相比于研究企业内部较为微观的研究,比如如何通过让员工更开心工作从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这种,我更加关心的是企业的战略决定,比如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能够让企业从小餐馆变成连锁餐厅甚至是全球品牌。
X:
那我们都是在研究“增长”,我研究的是国家增长,你研究的是企业增长。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或者有哪些主要的延伸点?
答:
战略管理这一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多样化。就拿更多人了解的经济学进行对比来看。对于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我们都会默认他/她受过同样的基础训练,比如上过微观、宏观等等。但当我说自己是战略管理学者时,大家会问,具体来说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你的学术identity(身份)是什么呢?这其中的原因是战略管理的学者根据采取的理论视角和研究问题的不同分成很多不同的领域。可以说不像经济学有一个dominant paradigm,战略管理这个学科是更多样化,更百花齐放的。
当然我相信很多战略管理学者都会认同企业的异质性:我们普遍认为企业绩效的不同是由其内部差异化的资源、经验、知识等所导致的。
那再说说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主要研究创新和创业。作为一个战略管理学者,我把创新理解成是一个“通过search(搜寻)来产生novel combination(新的组合)的过程”,这些novel combination通常就被称为叫做创新的成果。
那么至于什么样的企业才更有创新性呢?这里就会衍生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知识产权”对组织创新的影响,这是我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当外部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对创新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整。还有一些学者关心“科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个人最喜欢文章之一讲“Science as a map”,指在创新道路上,科学就是沿路的旗帜,是前进的方向和引导,带动产生解决方法和创新实践。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说,创新离不开learning by doing(干中学)和absorptive capacity(吸收能力)。企业未来的创新成果与其过往经验拥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创新无法从真空状态或没有根基状态下横空出世。从技术最基础的状态开始尝试和实践,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IP对组织创新的影响
针对侯韵老师提到的“知识产权”(以下简称IP)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在座老师们纷纷发问并提出各自的观点,共同进行深入探讨。
M:
IP分配对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创新产出会有一系列的影响和问题,对国内大学而言,IP分配问题是校企间合作的一大阻滞。这种问题你怎么看待?
V:
校企合作时,是否可以从商业化角度出发,通过彼此对合作发展、落地的贡献量来判断IP归属?
X: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挖掘。根据我的观察,有的大企业和顶尖高校合作时,企业会主动舍弃IP从而让后者放下包袱、更加有动力地去做研究。
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他们投入了大量资金,虽然放弃了IP,没有直接从具体项目产出中获得利益,但他们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其他更大的回报,比如人员创新素质提升及其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答:
我也有个类似的发现,不是校企合作而是关于政府与企业的。我发现给政府开展R&D活动之后,企业将从这些项目当中获得很多的创新经验与实践应用到其他R&D项目中,推动了企业整体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科研与组织创新的融合
针对侯韵老师提到的“科学”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大家围绕科研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科研“抓取”功能、产业和创新集聚等展开讨论。
Z:
刚刚你提到Science as a map,可以理解为每个科学的分支都有一组或者多组人做细致的研究,通过这些科学研究指引和帮助企业创新,做到知识落地、产业化、专利申请等,这些有实践证明吗?
答:
其实现代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已经把科学与R & D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了。许多企业聘请了大量博士为企业服务,也会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当中,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帮助企业搭建起科学与企业技术创新的桥梁,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
X:
如果说请博士来读论文、做科研分析,那么是不是可以用AI人工智能替代和实现他们的部分功能呢?或者比如有些教授做的科研成果是更容易落地量化的,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抓取一些重要资讯点,让AI去读海量的论文,帮助企业做产品创新?
答:
我相信企业可以考虑用人工智能来对海量的科学论文做最基本的初筛,然后再用人工来进行进一步的选择。这种方案和现在大部分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的简历筛选方式类似。
L:
在美国,硅谷的出现和成功是极其随机和偶然的。我们作为“经济地理”学者,研究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在中国的城市中,我们发现经过政策干预,产生了一大批产业园或孵化器。基于你对创新创业的研究,你觉得自由生长效果更好,还是政策干预效果更好?
答:
我个人认为不是我们不需要政府政策干预,而是我们非常需要正确的政府政策干预。只要方向对了,无论是自由生长的自下而上、或是政策干预的自上而下,都没有问题。
90年代日本韩国的强政府干预,创造了一批引领世界的好企业,至今这些企业从创新能力还是企业规模来说仍然在非常领先的位置上。许老师在上期“公共行政那些事儿”活动中讲到,公共行政研究怎么把政策执行好。从政府创新政策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政策设计和执行都是好的,那么政策当然会对企业创新产生非常积极正向的作用。也如您提到的,自下而上的成功是非常小概率事件,我们无法期待与预判它的发生,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好的政府政策来支持创新。
在这里我们要提到我们IPE Thrust正在设计的科技与政策理学硕士项目,就是一个将公共政策制定与科学技术发展两个主要话题进行结合的项目。希望感兴趣的同学持续关注。
M:
我很赞同,深圳特区前三十年的发展之所以不错,那一批很懂技术的政府官员功不可没,他们对深圳的产业发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答:
没错,新加坡也是。新加坡政府官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且修正政策的速度非常快。这种快速响应的优点在于,公共政策在设计、制定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会有个非常有效的experimentation-feedback-adjustment的良性循环。
创业者特质:成长环境的影响
关于创业,侯韵老师提到,创业作为研究领域第一次出现在学术文章中,是1990年的事情,其出现和发展的契机来源于硅谷和风险投资的崛起,大家开始关注到这些投资人和传统的投资人很不一样。她强调,和组织由“群体”做决策不同的是,创业更注重于“个人”决策。
由此,大家围绕创业者拥有的品质、成长经历等展开充分交流。
X:
我们看到许多连续创业者,他们的项目虽时有失败,但最终成功者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这些创业者有什么特质?为什么他们会有这么多创意和想法?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
答:
我们可以把创业理解为一个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与普通人在正常岗位上按部就班的工作内容不同,创业者们、或者说愿意创业的人,他们大部分都是愿意承担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人,承压能力也高。这是个人特质上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研究发现创业者都表现出overconfident(过度自信)的性格特点。
M:
书中提到类似乔布斯、马斯克等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极大的空间,可以专注地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由此建立自信,培养出一些过人的特质。
答:
这就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经常提到的imprinting。意思是人长大之后,即使和小时候所处的环境、元素不一样,其行为仍极大地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比如我导师Ivan Png最近的论文研究发现,在小时候经历过大灾难和恶劣生存挑战的人,更能直面困难,这些人长大后更趋于self-employed,换句话说,过往的困难造就了今天的你。
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why entrepreneurial parents have entrepreneurial kids ”(为什么创业父母会有创业小孩)也提到,创业是一个包含非常多元素且复杂的过程。在父母是企业家的家庭里,孩子们将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身上学到很多关于企业的问题,而且父母本身会成为孩子职业选择的role model(榜样)。那么当孩子长大后,就会比其他同龄人更有可能成为创业者。
风险投资更看重什么
接着创业者特质的话题,侯韵老师进一步介绍风险投资如何做好创业项目投资,并针对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Z/X:
假设现在有100个创业项目,作为风险投资人要挑1个项目做投资,那么应该怎么挑选并留下值得投资的、成长性好的项目?或者说要怎么系统地挑选,主要根据什么维度去投项目?
答:
问投资人为什么投某个项目时,我觉得大概率这些人会回答说他们投资的是 “人”。很多投资人会更倾向于投资那些跟自己有直接间接social tie(社会关系)的创业者,或者说那些在自己社交圈内部的人。
X:
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的人?
答:
我个人认为在风险投资这个阶段,大部分投资人是基于weak tie(弱关联)投资的。有强关联的人更多出现在天使投资环节,虽然他什么都没有,但我选择信任他,所以进行投资。这在我们国家的创业故事里比较常见。由于金融市场的限制,很多创业者的“天使投资人”都是自己的亲属或者朋友。
Z:
对于自己要投的若干项目,也许投资人本身并不是十分了解,那么可否通过代理人实现对专业行业、领域的投资意见?且对项目的投资也有相应的算法权重,进行投资的灵活调整?
答:
这里涵盖了3个非常重要的风险投资战略概念,一是Diversify(多样化的投资)。投资人是不可能把所有资金都放进一个项目的;二是staged investment(分阶段投资),即先投一些,势态好的话继续跟投,如果企业发展不好的话后续就撤资了;三是syndicate investment(联合投资),风险投资者会好几家联合一起投一个项目,以降低风险,增加企业成功概率。
V:
对于风投公司来说,更重要的是公司对创业企业的流程系统把控,还是投资人本人的眼光和角色?
答: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投资人。很多流程性的工作是具有可复制性的,可以由专业经理完成对创业者的培训。但投资人过往的产业背景、知识储备、人脉关系等资源对于创业者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此外,大家还就学者在创新上的exploration(勘探)和exploitation(开发)区别、投资人在产业投资实践的感悟体会、对创新的衡量方法等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最后,谢丹阳老师指出,希望国家和社会有允许颠覆性创新生长、发展的土壤,有容纳失败的社会氛围和企业文化。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者,还是政府官员等积极、主动、力求创新的人和群体,社会都要接受和容纳他们的失败,给他们机会去继续尝试创新。如此,我们培养出的拥抱成长、心态开放的创新型人才,才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更多关于侯韵老师介绍,请点击下文直达:
师资专栏丨侯韵博士 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 (招聘研究助理)
未来,火花BBC·悠然午餐会将陆续邀请社会枢纽、港科大(广州)其他各枢纽及学域,以及校外嘉宾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形式,来到我们的午餐会活动中。
如想报名或您对活动有任何疑问,欢迎留言私信我们。
关于火花BBC·悠然午餐会
BBC缩写为Brown Bag Casual,是Society Hub在每周五进行的"悠然午餐会"常规活动。其中Brown Bag一词来源于take away快餐的牛皮纸包装,代表在国外高校常见的牛皮纸简式午餐。
在这里,学科和职级的身份界限被打破,每个人的角色将被自由定义。
我们希望,在得天独厚的交叉学科沃土里,每个个体都可以沉浸在轻松悠闲的午餐氛围中。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教育的深情、对社会的关注,共同聚焦当期主题,碰撞思想的火花,点亮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