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BBC | 悠然午餐会首期:“城市规划”的那些事儿
Date: 24 Jun 2022

首期主题

城市规划

火花BBC·悠然午餐会第一期受邀嘉宾为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助理教授李超骕老师,参与者有来自社会枢纽、信息枢纽人工智能学域、语言教育中心的多位老师和教职员工。

活动主题:城市规划的那些事儿

重点话题:

▶ 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特色

▶ 学科与视角解读差异

▶ 中美城市规划差异及思考

涉及学科:

城市规划、经济学、人工智能

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特色

谢丹阳老师介绍到,推出“火花BBC·悠然午餐会”活动,是对跨学科研究实践的多元尝试,意在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们进行丰富的交流与分享。

谢丹阳老师首先邀请李超骕老师做自我介绍。

X:

就我而言,我会用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货币与财政政策感兴趣等词语来形容自己,你如何定义自己呢?

答:

我的领域是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研究视角是城市形态。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城市形态是指“城市长什么样子”。

广义的城市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

我个人的研究更多聚焦中观和微观的城市形态,即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具体到比如城市平面与三维的形态量化,以及它们的环境和气候变化效应。

X:

城市规划的学科特色是什么?

答:

A. 跨学科

城市规划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它的跨学科属性非常强,其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数据科学等等,但城市规划相比于各学科,更注重空间结构与空间政策

B. 政策导向

城市规划是一个政策导向非常明显的学科。

C. 实践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不是一个纯理论的专业,它需要研究者将理论连接实践,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服务实践。举例而言,所有投稿到城市规划领域顶刊JAP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的文章的摘要必须明确指出该研究对规划实践的意义。

学科与视角的解读差异

在座有好几位经济学老师,他们陆续提出疑问,试图从经济学角度讨论有关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对城市发展影响的话题。

Z: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大主张政策过多的干预,而是以市场导向,注重个体或市场的行为。那么在城市发展中,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孰优孰劣? 

答:

如我刚才所说,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空间,经济学家们相对更加注重市场的驱动,大家的研究视角不尽一样,评判标准也不同。也正是如此,城市规划研究者和经济学家常会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和结论。 

我的观点是,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非常有必要;但规划与市场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在中国,规划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

从我的学科角度来看,以美国大部分城市为例,由于缺乏有力的规划,美国城市低密度蔓延以及郊区化,造成阶层和种族分离、通勤距离长、交通与建筑能耗大、高碳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为市场主导了城市形态,这时候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介入就具有意义,即通过空间政策干预抑制市场外部性,以达到减碳与改善社会公平等目的。

Z/X:

那么城市规划过的城市一定发展的更好吗?怎么量化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效果?

答: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主导的才是完美的。而城市规划的相关文献则强调,城市规划的政策干预是重要且必要的。至于城市规划过的城市是否一定发展得更好,这要看我们对“好”的定义是什么。是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还是可持续发展?

我的个人观点是,并没有一种理想的、万能的城市形态,我们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来判断城市应朝哪个方向发展。至于量化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效果,这也是城市规划师关注的核心,“规划支持系统”就是做这件事的,但也会存在不少挑战。这部分内容在我的研究生课程UGOD 5070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中会具体讲到。

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中美城市规划差异及思考

在座许多人拥有在中国和美国生活的经历,大家热烈讨论中美两国的城市规划差异,并延伸出一些新的研究思考。

Y/Z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美国的城市规划有什么不同?

由于体制理念与城市发展阶段等的不同,中国和美国拥有截然不同的城市规划逻辑。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美国,城市规划比较弱势,以纽约为例,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灾害,曼哈顿岛早在几年前重新制定了“big U”规划并投入几十亿美元进行规划实施,但至今进程仍十分缓慢。

而在中国,城市规划作为容纳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在城市治理中地位很高。相比于美国,中国“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体系更能够促进规划的实施。

放眼当今和未来,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在全球绝无仅有,大湾区城市正乘着绝佳的机遇发展壮大。

曼哈顿岛“big U”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

我们的思考与火花-城市规划对吸引国际化人才的作用

大家在回忆起异国生活经历时,各有不同的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形态的体会与感知。

比如有的认为,中国的城市规划更好,更加能够留住人才,因为人口高度稠密社区带来一系列便利的交通和服务,比如搭乘时速160公里的地铁、享受凌晨时分的宵夜外卖等等,而这些在美国难以实现,或需要为此支付高昂的费用。而有的则认为,在美国的生活更加舒适惬意,可以住在更大的房子里,养护一方园所、享乐自然空间等。

就此,几位老师展开了关于“城市规划如何吸引国际化人才”的探讨,尝试探究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其他国家城市形态的体验和感受,以及不同国家城市形态对于人才的吸引力。

大家集思广益,认为可以通过对比研究的形式分析,如

a/中国人到美国后,是否认为美国的城市更加有吸引力; 

b/美国人到中国后,是否认为中国的城市更加有吸引力。

其中,几位老师提到,在调研过程中需要留意取样偏差(sampling bias)等情况,根据受访者的特质进行样本筛选。以b为例,首先需要剔除受访者特殊背景的影响,比如他们在来中国前是否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是否熟悉中文等;同时,还可以根据受访者的迁移动机进行筛选,他们是主动到中国来,亦或是因为工作调动等被动外派。这种种因素都会影响调查结果。

对此,大家认为日后有做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想必会得出有趣的新视角和新观点。

活动中,人工智能学域老师也与大家交流探讨了关于卫星影像技术与城市规划的技术连接,李超骕老师还介绍了自己最新发表在城市规划顶刊JAPA的文章Using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o Read Plans,探讨相比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法,自然语言处理能否帮助城市规划师更有效地提取规划文本中的有用信息。

大家还就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侧重点差异、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的代表城市等进行了交流。

跨学科互动在本次火花BBC·悠然午餐会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多有关李超骕老师介绍及最新发表文章:

师资专栏丨李超骕博士  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

李超骕老师最新发表

可扫码直达

未来,火花BBC·悠然午餐会将陆续邀请社会枢纽、学校其他各枢纽及学域,以及校外嘉宾来到我们的午餐会活动中。

如果您愿意将知识与想法在这个活动中得以展示与分享,碰撞出更加绚烂的思想火花,请您随时私信我们。

未来,我们还将采用线下和线上结合的形式,为更多对跨学科感兴趣的人们提供参与机会。

如果您对我们感兴趣,欢迎随时加入我们周五的活动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