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专栏丨张卓妮博士 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
Date: 21 Dec 2021

师资专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

张卓妮老师 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

张卓妮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2011

副教授

港科大(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

联署副教授

港科大社会科学部

港科大公共政策学部

研究领域

张老师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与不平等、人口迁移、教育、劳动力市场和比较城市研究等。过去十年,张老师主要从“内地到香港的跨境迁移”和“农村到城市的境内迁移”两条主线出发,研究人口迁移、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群空间聚集与族群经济等相关问题。张老师近期的研究重点,在于将“社会—空间分析”应用于比较城市研究之中,以促进学术研究知识转移与社会影响;目前的研究议题包括我国城市发展中资源空间分布与民生需求之间的匹配情况,以及城市人口空间分化及其分化效应。

01个人简介

张卓妮,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高中毕业于深圳中学,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毕业,之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至2021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21年7月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副教授。曾任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  

02研究成果

张卓妮老师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以研究思路的连贯性和研究选题的多样性,推进了城市研究、空间分析、社会转型、人口迁移、社会分层等领域的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

随着对香港和内地两条主线研究的推进,张老师最近几年开始了创新的中国“香港—内地”比较研究。这是对“一国两制”和国际(跨境)移民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在2017年关于迁移与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中,张老师与合作者利用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广东数据,第一次在量化数据分析层面做到 “来源地” (广东)与 “目的地” (香港)之间的有效匹配,实现了对迁移者和留守者之间的比较。这种 “来源地—目的地” 比较分析的框架,涉及以往国际移民研究中的因果推论难题。

张老师发展的中国“香港—内地”比较分析框架,推进了国际移民研究领域关于人口迁移及其后果的实证研究,为大湾区以及大中华地区比较城市研究开创了新思路。

张老师的研究成果发表在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iodemography and Social Biology,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Demographic Research,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BMC Public Health,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和《中国社会科学》、《社会》、《人口与发展》等知名期刊上。 

03科研项目及影响

张卓妮老师作为首席研究员或联合研究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与地区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城市治理和民生改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主持或共同主持了香港研究资助局的优配研究金(GRF)3项、协作研究金(CRF,共同主持)1项、杰出青年学者计划(Early Career Scheme)1项。

张老师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包括香港特区研究资助局、澳门特区社会工作局、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深圳市政府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张老师的研究课题均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人口普查、社区信息或社会调查数据进行量化的实证分析,并且以客观的分析结果为依据,为相关的城市治理与民生议题提出政策建议。

04未来研究重点

张卓妮老师将利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融合科研模式的平台和资源,重点关注 “社会—空间分析”与智慧城市的规划治理,特别是跨学科的、结合大数据与社会调查数据的深海港城市比较研究。  

张老师课题组目前专注于以下两大研究主题:

  • 城市公共资源的空间分布、社区人口结构与民生议题
  • 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化及其分化效应

针对这两大主题,目前有四个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 

◆养老资源的空间分布、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身心健康


整合深圳、上海和香港不同来源的信息与数据,对深海港社区养老资源和老年人口分布进行空间可视化(见图1),进而分析养老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社区人口结构之间的匹配情况。初步研究发现,某些基于行政区划的养老资源“空间配置”(如1街道不少于1日间照料中心)与老人实际需求这个“社会属性”之间,存在供需错位情况。在后续的研究中,张老师的团队将重点关注城市公共资源分布的空间性与社区人口的社会特征。 

图1深海港养老资源与老年人口分布的空间可视化

◆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社会分层


使用香港教育局中小学地址信息,对教育资源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见图2)。初步研究显示,香港的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隔离,而且教育区隔跟人口的经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在后续的研究中,张老师的团队将针对深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特大城市,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和地理信息,研究学区/校网、住房产权、居住搬迁与儿童发展等相关议题。

图2a  2021年香港不同选区英文学校的数量以及学生跨区就学情况(官立/资助/直资学校)
图2b 2016年香港不同选区房租中位数

◆交通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


使用香港的轨道交通信息、大型商场地理位置信息和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公共交通/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居民对外来游客的态度(见图3)。初步研究发现,居住于轨道交通或大型商场附近的居民,对外来人口的态度有更大的改善空间。这说明,舒缓人流拥挤对交通枢纽及附近区域的压力,将有利于本地人与外来人口之间的良性互动,对移民的融入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3 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与大数据的整合

◆城中村的空间分布、老乡网络与流动人口的就业和收入


利用深圳市普查数据和网格办的社区汇总信息,研究老乡聚集(如客家和潮州)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劳动力市场回报(见图4)。初步研究发现,方言群体的社会网络确实会反过来塑造城市的空间生态,而且这种空间分化会进一步影响外来人口的就业与收入。

图4 深圳流动人口老乡聚集(客家、潮汕、广府)的空间分布

在后续的研究中,张老师及其研究团队将针对深圳和上海等城市,基于街段临近性、15分钟步行圈、社区人口结构等,构建公共资源及人口社会经济特征的空间分布指标,分析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资源的空间可达性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儿童/青年身心发展以及不同阶层家庭的各项民生之间的关系。

05联系方式

如对张卓妮老师的研究课题感兴趣,并想成为其博士生、项目组成员或合作伙伴,请邮件联系张老师(znzhang@ust.hk),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关于张卓妮老师的信息。